初中语文教学论文《教学内容的拓展与延伸策略》

教学内容的拓展与延伸策略 上虞市实验中学 朱伟平 中小学各学科中,语文是内容最丰富,形式最多样,也是最具人文色彩的一门学科,理所当然,它应该是最受学生欢迎的一门课程。 教学内容的拓展与延伸策略
上虞市实验中学 朱伟平


中小学各学科中,语文是内容最丰富,形式最多样,也是最具人文色彩的一门学科,理所当然,它应该是最受学生欢迎的一门课程。但事实并非如此,语文差不多已经成为学生最不喜欢的课程之一。究其原因,一方面与课堂教学中严重的功利化倾向有关,但另一方面,也与教师本身没有宽广的视野,缺乏有效开发教学资源,并将教学内容向课外延伸的能力紧密相关。语文教师要

注重跨学科的学习,拓展语文学习的范围,通过广泛的实践,提高语文综合应用能力。

这是新课程标准中对教师提出的明确要求,这一要求体现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就应当做到两个善于,即教师不仅善于把教学内容进行拓展,而且善于把课堂学习引向课外(
或是将课外资源引入课堂)

  将教学内容进行拓展,其前提必须是利用好已有的课本资源,这一点恰恰是当前课改中许多教师所没有引起足够重视的;
把课外资源引入课堂,这资源首先应该是与课堂教学内容密切相关的,其次它应该是可以和课堂教学内容有机融合的,有助于对教学内容的理解、把握与深入的。由于新课程的实施,语文课堂教学的确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这变化包括课堂教学中普遍反映出来的开放性与包容性,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了强化,教师的角色定位更趋合理。与此同时,许多教师在如何加强课内外结合,如何进行研究性学习与开展综合实践活动等方面作了不少积极的尝试与探索,从总体上来说,这些都是必要的,有益的。但仔细分析新课程实施过程中具体的教学活动,笔者仍然发现了一些值得引起注意的问题。
  就课堂拓展而言,存在的较为普遍的问题是贴标签现象,尤其是在新课改背景下的公开课中。一堂课45
分钟上一篇课文(
有的还是经典名作)
,既要让学生了解内容,又要进行基本的阅读分析,同时还要给学生必要的知识积累与语言训练,即使是行家里手,本来就已经勉为其难了,末了还要留出10
分钟甚至15
分钟,引入相关材料进行所谓的比较阅读或拓展,以标明自己上的是

课改课

,这不能不让人觉得有些幼稚与可笑。
  以《济南的冬天》为例,这是老舍先生的一篇著名散文,人教版实验教材将其安排在七级上册第三单元中。该文描绘景物语言准确生动,多使用比喻拟人手法,融情于景表达了作者鲜明的印象和感受。作者的感情蕴涵在字里行间,对景物的描写自然真挚富有感染力。本文值得反复阅读并可作重点赏析的地方很多,一般教师需要安排两个课时才能较好地完成教学的基本要求。可是我们的一位教师却只用了30
分钟时间完成了一节

课改课

,余下的15
分钟用于教学拓展:首先是投影老舍《想北平》中的第2
、第3
两段话,让学生阅读讨论作者是如何来表达自己对北平的爱的。接着教师又投示李白的《独坐敬亭山》诗,让学生齐读并重点品味

相看两不厌

中反映出来的作者对大自然的爱。最后布置了一个有点大而无当的课外探究题:很多人认为老舍是丹青高手,请思考《济南的冬天》一文具有哪些绘画艺术的特色。
  虽然新课改并不反对对教材进行大胆取舍与重组,但对待一篇出自大师之手的经典美文,如此取舍与

拓展延伸

,就不仅有违编者意图,对于学生来说,也是失去了一次与大师亲密接触的好机会。
  这只是一个比较典型的贴标签式的例子。产生这一问题的主要原因是教师对新课标精神领会不准,也正是因为对课标理解的偏颇,导致了一系列倾向性问题的产生,如新课标注重对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于是,我们的老师就不敢强调知识教学与语言训练;
新课标倡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于是,我们的老师就不敢采取传统的授受式教学方式;
新课标重视课堂的开放与民主,于是,我们的老师就将课堂气氛是否活跃,学生兴趣是否浓厚当作评价是否好课的基本标准。而上面所举一例,则是我们的老师将

重视教学内容的拓展与延伸

错误地理解为在每一堂课中,都必须安排一个

拓展延伸

的教学环节。
  那么,语文教学中应该怎样

拓展



延伸

呢?
笔者以为教师应着重思考与处理好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有没有必要拓展延伸。并非任何课文、任何内容都有必要拓展;
也并非任何环节、任何时间都可以延伸。对此,李海林老师说得好:

我们应该围绕语文来拓展、延迁、引申,我们的目的,是要让学生对语文有更深入的认识和更真切的体验,而这,就需要拓展。

显然,真正意义上的拓展延伸应该是有一条最基本的原则的,那就是拓展的立足点是课文,拓展的目的是让学生在现有的且是必要的阅读经验与应有的课文阅读成果的基础上获得思维的最大化。
  二、怎样拓展延伸。这牵涉到对新课程理念的接受程度与实际把握的问题。应该说,我们的教师在新课改师资培训的通识培训和新课程标准学习中,基本上能够接受新的课程理念,但要把这种理念内化为教师的素养,却需要不断的实践与感悟;
同时,当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时时感悟,处处践行时,新课程所倡导的一些最基本理念便会不断地变成一种自觉的行动。因此,教学内容的迁延与学生思维的拓展自然也应该服从新课程的基本理念。
  首先,教学内容的延伸与拓展应基于学生的生活。这里的生活,既指已往的生活,也指面向学生未来的生活。学生今天的学习方式、思维方法就是学生明天的生活方式。新课程关注与学生密切相关的生活经验,并把它作为学生学习的基础,同样,教学内容的迁延也必须以此为前提。只有这样,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积极性才能被激发出来,并从自己已有的生活经验中学会认识并建构起新的知识。
  关注学生的生活并不仅是只关注已往的客观存在过的生活,从更大意义上说,教师更应关注的是学生可能的或是应有的生活,这种生活包括对理想的追求,包括对未来社会应有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其次,教学内容的延伸与拓展应突出语文性。教朱自清的《春》,并不意味着与春有关的所有东西都可以用来拓展;
同样,教老舍的《济南的冬天》,也不是与老舍有关的内容或是与文章某个方面有关的材料都可以拿来进行延伸。所以,这里有两个误区特别要注意,一是以为将课外的东西引入课堂就是拓展,二是以为围绕文本或是其中的一句话甚至一个词进行有效的思维训练就不是拓展。有时候

深读一句话可能比上网6
小时更有拓展性

(
陈军)

  第三,教学内容的延伸与拓展应考虑教学的实际需要。这主要是指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延伸拓展的问题。简而言之,应服从两个需要。
  一是理解与思维的需要。教师首先应该引导学生读懂课文,这是最起码的要求。但教材课文有难易之分,学生层次有好差之别。对于课文理解上的困难,有的可能是有共同的,有的则可能是个别的。从帮助学生理解与把握教学重点的前提出发,教师辅以必要的材料进行阅读与讨论,这是一种出于理解需要的拓展。如有位教师教《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时,考虑到课文背景比较复杂,涉及的历史事实和社会知识较多,就在课前布置学生通过上网,去图书馆等查询相关资料,并制成卡片。上课时,教师有选择地投示

鲁迅杂文特色



写作背景



关于《大公报》



舍身求法的法显

等内容,较好体现了教师组织学生寻找、发现、搜集和利用学习资源的可贵意识。当然,更多的时候,教师应该在教学的基本目标已经达成,学生的思维出现某种程度的高原现象时,围绕教学内容(
课文)
适时地进行补充高中.初中阅读答案、引申与拓展,以增强学生思维的深度,扩大学生思维的广度。
  二是情感态度价值观的需要。作为新课标提出的三维目标中的重要一条,理所当然应该成为教学内容拓展延伸的基本依据。
  有位教师教《卧看牵牛织女星》时,引导学生了解天文科技知识,开阔学生视野,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的精神并形成正确的科学观,鼓励学生树立远大理想,为揭开宇宙奥秘而好好学习。这是面向理想与追求的拓展。
  有位教师教《羚羊木雕》,让学生通过课文学习去理解他人,精心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如果你遇到文中



这种遭遇你怎么处理?
通过这一问题引导学生端正自己的情感态度。


有位教师教《花的话》,不仅仅是让学生了解了九种花的思想性格和作者借二月兰歌颂教师默默无闻地工作的用意,而是引导学生辩证评价花的品质,以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性情,进而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提升学生的人格。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