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上册语文第一课新闻两则预习学案

  八年级是打好语文基础的关键时机,此时在语文课前一定要做好课前预习的习惯,这样可以提高我们在语文课堂上的听课效率。下面是由逍遥右脑小编整理的八年级语文新闻两则预习学案,希望对您有用。

  八年级上册语文第一课《新闻两则》预习学案:生字词

  1、生字注音

  芜湖(wú) 击溃(kuì) 鄂(è) 绥靖(suí jìng) 阻遏(è) 阌乡(wén) 歼灭(jiān) 要塞(sài) 杜聿明(yù) 锐不可当(dāng) 荻港(dí)

  2、词语解释

  【不含】不包括。

  【锐不可当】锐利无比,不可抵挡。当,抵挡。

  【业已】已经。业,已经。”业已”与“已经”区别在于:“业已”多用于书面语,“已经”则不限。

  【绥靖】安抚,平定。

  【阻遏】阻止。

  【溃退】因被打垮而后退。溃,败,常指(军队)被打垮。它与“撤退”的区别在于:“撤退”不含垮、败的意思。

  【要塞】指军事上有重要意义的、有巩固的防御设备的据点。它与“要隘”的区别在于:“要隘”是指险要的关口。

  【占领】用武装力量取得(阵地或领土)。它与“占据”的区别在于:“占据”是用强力取得或保持(地域、场所等)。

  【突破】集中兵力向一点进攻或反攻,打开缺口。

  【屏息凝视】抑止着呼吸,聚精会神地看。

  【排山倒海】推开高山,翻倒大海。比喻力量非常强盛,声势非常浩大。

  【高屋建瓴】在屋顶上把瓶子里的水往下倒。形容居高临下,无法阻挡的有利形势。建,倾倒;瓴,盛水的瓶子。

  【气势磅礴】形容气势雄伟壮大。磅礴,盛大的样子。

  【瑰宝】特别珍贵的东西。

  【回肠荡气】形容乐曲文章等非常动人。

  【溃退】(军队)被打垮而后退。

  【歼灭】消灭。

  【击溃】打垮;打散。

  【封锁】采取军事措施,使不能通行。

  【纠正】改正。

  【管辖】管理;统辖(人员、事务、区域、案件等)。

  【逃窜】逃跑流窜。

  八年级上册语文第一课《新闻两则》预习学案:要点详析

  本消息的标题简洁、概括,“百万”点明人数,“横渡长江”则概括了战况,壮阔气势<胜利豪情跃然纸上。导语部分,作者只用了两句话就及时准确地对事件进行了报道,给读者以完整鲜明的印象。它既点出了人数之多(“百万大军”),又报道了战线之长(“1000余华里”),更写出了胜利之大,战绩之辉煌(“冲破敌阵,横渡长江”)。接着,本文主体部分详细报道了人民解放军渡江的战斗情况,内容翔实,层次分明。从其结构来看,它是按照时间顺序,以及各路军进展情况来安排结构顺序的。先略写中路军渡江情况,因新华社在此前已有关于中路军的详细报道(见《我三十万大军胜利渡过长江》)。西路军写得稍详,“至发电时止”,“三分之二”,“二十三日可渡完”,“正向南扩展”,这些语言预示了战役前景。最后谈到东路军,文笔较之前两层更为详细些。东路军遇敌虽强,但战犯自认为很巩固的防线,却“又被我军突破了”,两者对比鲜明,“不料”二字表明我军的出其不意,“此处敌军抵抗较为顽强,然在二十一日下午至二十二日下午的整天激战中,我已歼灭及击溃一切抵抗之敌”表明我军以大获全胜而告终。

  ②准确简明的语言

  本文语言极富特色,凝练而具有概括性,翔实而又确凿无误,鲜明而又富于感情色彩。如“百万大军”,“冲破敌阵,横渡长江”,几个词语报道了渡江战役的胜利,体现出解放军排山倒海的气势。又如,“我军英勇善战,锐不可当”,敌军则“纷纷溃退,毫无斗志”,虽只寥寥数语,却展示了敌我双方的精神面貌。作为新闻,本文特别注重交代渡江的时间<地点<人数和战况,准确及时。如“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均是人民解放军的渡江区域。”“不含”用在表明地点的句子内,语意明确,不发生歧义。“均是”二字既概括了战线之长,胜利之大,又洋溢着胜利的豪情。电头(新华社长江前线22日22时电),表明材料真实,消息准确。另一方面,作者的感情色彩也在语言中表现鲜明。如“国民党的广大官兵„„听见南京拒绝和平,都很泄气”。“泄气”二字既生动形象地反映出国民党广大官兵的厌战情绪,又解释了为什么敌军的抵抗“甚为微弱”。又如在写敌人时用“纷纷溃退,毫无斗志”,写我军时用“英勇善战,锐不可当”,两者形成鲜明对比,正是胜利者自信<自豪的反映。

  ③.释疑解难

  以记叙为主的“消息”中插入的议论:

  消息是“用事实说话”,但在其中插入适当议论,阐明问题,是允许的,甚至是必要的。如本文主体部分第二层写战况之后插入作者简要的议论(“此种情况„„都很泄气”),从敌我双方阐述了渡江战役迅速取得胜利的原因:我方指战员“英勇善战,锐不可当”;敌方官兵“一致希望和平,不想再打了”。且此段议论,是我略敌详,因为关于我军战斗力,早已是人尽皆知,而在此电文之前,新华社已播发过毛泽东写的另一篇消息《我三十万大军胜利渡过长江》。而敌军所以“都很泄气”,更深的原因,是国民党反动派“拒绝签订和平协定”,违背军心民心,作者正要强调这一点,从而从另一个角度告诉世人,国民党反动派违逆历史潮流,共产党顺应历史发展,人民解放军才是正义之师。对敌方的议论,作者还把极少数战犯同广大国民党官兵区别开来,这不仅体现了我党宽广的胸怀,也有利于争取多数,孤立少数,瓦解敌人。因此,这段议论既突出了我军英勇善战,揭露了国民党反动派拒绝签订和平协议的反动本质及士气败落<不堪一击的军情,又有很强的政策性,从而使这篇新闻具有思想深度和政治高度。

  八年级上册语文第一课《新闻两则》预习学案:精读

  1、文章是抓住“横渡长江”来写的,与“横渡”的“渡”有关的词语有哪些?与敌我双方交战情况有关的词语有哪些?

  与“渡”有关的词语:“冲破”“渡至”“渡过”“渡完”等均是与“敌我双方交战情况”有关的词语:写我方的有“歼灭”“击溃”“控制”“封锁”“切断”等;写敌方的有“纷纷溃退”“毫无斗志”、“抵抗”“微弱”“泄气”“毫无作用”等。通过对这些词语的理解,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

  2、《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的主体部分对三路大军渡江的报道,表达方式有同有异,详略处理十分恰当,而且过渡自然、衔接紧密,请加以说明。

  这则新闻中相同的是都交代了渡江的时间、突破地点、渡江人数、战局的发展趋势。中路军渡江战况写得简略;西路军渡江战况写得比较详细、具体,报道后,插入一段简要的议论,指出我军之所以取得胜利的原因;东路军渡江战况写得最详。这是因为东路军与西路军、中路军所遇敌军都不同,战斗激烈,还因为这里是被敌人吹嘘得神乎其神的“很巩固的防线”。更重要的是,这一地区在战略上有重要意义,直接关系到能否包围敌军,解放南京,因此有必要详写。

  关于过渡自然,不仅体现在内容上内在联系紧密,还应从语言标志上去体会其过渡自然、衔接紧密的特点。如文中前面写了“二十日夜起,长江北岸人民解放军中路军首先突破安庆„„鲁港地区”交代中路军渡江作战情况,后面就用“和中路军所遇敌情一样,我西路军当面之敌亦纷纷溃退”,既交代了西路军渡江作战情况,又补充说明了上文没提及的中路军所遇之敌的情况。前面写了“二十一日下午五时起,我西路军开始渡江”,后面就写“我东路军三十五万大军与西路军同日同时发起渡江作战”与上文呼应。前面写了“战犯汤恩伯二十一日到芜湖督战„„”,后面就写“不料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东面防线又被我军突破了”与之相呼应,起到了紧密衔接的作用。

  3、本文的主体部分,着重报道人民解放军渡江的战斗情况,是按照什么顺序来安排材料的?为什么中路军和西路军放在一起写?为什么最后才写东路军?

  从其结构来看,它是按照事件发生的先后,以及各路军进展情况来安排结构顺序的。中路军和西路军所遇到的敌军的抵抗都比较小,东路军所遇之抵抗较为顽固,所以中路军、西路军放在一起写,东路军最后写。而中路军渡江行动在前,西路军在后,因此,先写中路军,再写西路军。

  4、中路、西路大军的渡江情况,哪里是详写的?哪里是略写的?为什么要这样安排?

  中路军写得简略,是因为新华社在此前已经有关于中路军的详细报道(见《我30万大军胜利渡过长江》),此处简略交待即可转入下文。西路大军写得稍详,是因为渡江正在进行中,有些事情需要交待,如“至发电时止,该路35万人民解放军已渡过2/3,余部23日可渡完”。已渡过的“正向南扩展中”,预示了战役的前景。

  5、本文对西路军渡江情况进行了评论,评论可分为两方面,这两方面的议论为何一略一详?两方面的顺序颠倒一下好不好?为什么?

  评论中对敌人毫无斗志的原因进行了分析,指出一方面由于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锐不可当;另一方面和敌人拒绝签订和平协议有很大关系。前者略议,是因为这个问题不言而喻;后者详评,是为了把少数战犯同广大官兵相区别,以利争取多数,孤立少数,瓦解敌军。同时国民党反动派拒绝签订和平协定,正是我军发起渡江战役的直接原因。此处着重点明这一点,更有力地证明了我军发动渡江战役在政治上是完全正确的。至于后面评论敌军,是为了引出下面对东路军渡江战役的记叙。

  6、《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的语言怎样体现出了新闻语言的特点?

  本文的语言准确鲜明。首先,文字具体确凿,表达准确。如,“此处敌军抵抗较为顽强,然在21日下午至22日下午整天的激战中,我已歼灭及击溃一切抵抗之敌,占领扬中、镇江、江阴诸县的广大地区,控制江阴要塞,封锁长江。”“整天的激战”概述了战斗的艰巨,表现了我军的英勇无畏;“歼灭及击溃”表现敌军失败之惨重,“歼灭”指“全部被消灭”,“击溃”指“敌军已完全丧失战斗力”;“占领扬中、镇江、江阴诸县的广大地区”,所指并非全部,但大势已成定局;“控制江阴要塞”,指关键的军事设施已在我掌握之中,语言具体详明,事实确凿可信,因而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再如,“20日夜起,长江北岸人民解放军中路军首先突破安庆、芜湖线,渡至繁昌、铜陵、青阳、荻港、鲁港地区,24小时内即已渡过30万人。”这句话中的“突破”表现了战斗所取得的进展,“渡至”则表现的是从水路进军,来到了繁昌、铜陵、青阳、荻港、鲁港地区,“24小时内即已”强调了时间之短、进军之神速。另外本文的语言极具感情色彩。如,“不料正是汤选自.记忆力 www.xxffw.com 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东面防线又被我军突破了。”一句充满了对敌军的嘲讽。汤恩伯本来是来“督战”的,结果不但无战可“督”,且全军覆灭,狼狈不堪。敌军的“不料”正显我军的神勇。另外“至发电时止,该路35万人民解放军已渡过三分之二,余部23日可渡完。”这句话中,“至发电时止”时间概念更准确,且有“战势发展迅速,我军胜利进军”的豪迈之情蕴含其中。“余部”这一军事术语,还指未渡江的部队,这个词用在报道战况的消息中,既确切,又得体。

  7、通过比较体会本文语言的准确精练

  (1)注意比较①②两句(下同),体会加点词语含义的不同之处。

  ①二十日夜起,长江北岸人民解放军中路军首先越过安庆、芜湖线,到达繁昌、铜陵、青阳、荻港、鲁港地区,共渡过了三十万人。

  ②二十日夜起,—长江北岸人民解放军中路军首先突破安庆、芜湖线,渡至繁昌、铜陵,青阳、荻港、鲁港地区,24小时内即已渡过30万人。

  ——“越过”只写出了“经过”,“突破”表现了经过战斗所取得的进展。

  “到达”只表示一般的“到了”“抵达”之意,“渡至”则表现的是“从水路进军,来到了„„” “共”只表示一般的总结性的统计,“24小时内即已”强调了时间之短、进军之神速。(所以,②句的语言准确恰当。)

  (2)注意用语的准确和色彩的不同。

  ①现在,该路三十五万人民解放军已渡过2/3,剩下的23日可渡完。

  ②至发电时止,该路三十五万人民解放军已渡过2/3,余部23日可渡完。

  ——“现在”与“至发电时止”相比,后者时间概念更确切,且有“战势发展迅速,我军胜利进军”的豪迈之情蕴含其中。

  “剩下的”容易产生误解,是人员,还是物资?“余部”是军事术语,在这里指还未渡江的部队,这个词用在报道战况的消息中,既确切,又得体。

  (3)注意比较语句的感情色彩。

  ①结果就在21日那一天,东面防线又被我军突破了。

  ②不料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东面防线又被我军突破了。

  ——句①只是一般的交代了时间。而句②则充满了嘲讽,汤恩伯本是来“督战”的,结果不但无战可“督”,而且全军覆没,狼狈不堪。敌军的“不料”,正显出了我军的神勇。

  八年级语文考试高分技巧

  1、良好的记忆、扎实的基础

  生字、解词、背诵、常识性知识是学习语文的基础。

  扎实的基础依靠良好的记忆,清晰、一丝不乱,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

  2、课外名著阅读,语文学习的“内功”

  你是否阅读过《西游记》《水浒传》《三国演义》原著,以及其他名著,有童话、神话、寓言的启蒙阅读?因课外名著阅读的难度高于课本和试题,其宽度广于课本和试题,在学习、考试时你会“游刃有余”。在阅读名著的同时,借助点评语增强阅读理解能力,增强了解人的能力。

  3、熟读重点课文

  所谓重点课文可通过课本目录的标示分出。讲授这些课文时老师会有大量的示范、分析,一定要注意老师是如何朗诵、思考,老师的思路最接近试卷出题人的思路,而不是你或其他什么人的思路。

  4、要形成知识结构

  习武之人,都知道通过手部来运用手臂、肩膀、全身的力量。语文学习也是这样,知识形成结构的好处是:第一不会遗忘,第二知道和不知道,第三能系统来解决具体问题(有水平的人都是如此)。

  5、生活知识和课本知识要思考,学会融会贯通。

  6、兼具丰富细腻的情感、严密综合的理性思维。

  初中男生语文普遍不如女生是因为前者,所以平日里要培养一下。

  7、提高几项语文能力

  了解自我的能力,能用爱的眼光观察事物,对自然有内心的亲近感,能将阅读转化为作文。同时,纠错能力的培养,学会整理错题,争取不会再犯。

  8、几个小项

  (1)搜集、整理好自己的学习资料

  (2)与语文教师有较好的关系、沟通

  (3)会适当借助家长、家庭的便利条件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