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塞林格:半生叛逆,一生传说……》阅读答案

塞林格:半生叛逆,一生传说 叶匡政 美国两个惊天大案的凶手,都与一本书有关,这本书叫《麦田里的守望者》。 1980 12 月的一个晚上,当马克 查普曼掏出手枪指向约翰 列侬 这位 塞林格:半生叛逆,一生传说……
叶匡政

美国两个惊天大案的凶手,都与一本书有关,这本书叫《麦田里的守望者》。
1980
12
月的一个晚上,当马克·
查普曼掏出手枪指向约翰·
列侬——
这位著名的摇滚乐歌手时,枪上盖着一本《麦田里的守望者》。4
个月后,里根总统遇刺。罪案现场,警察在凶手小约翰·
欣克利的口袋里,发现了一本《麦田里的守望者》,书已被翻得破烂不堪。

但这本书并不是一本专门陪伴凶手的书,它同样陪伴过无数卓有成就或循规蹈矩的美国
人。

写作这本书的作家,
1
月27
在美国新罕布什尔州的家中逝世,享91
岁。
他叫杰罗姆·
大卫·
塞林格。
只为自己的快乐写作

塞林格1919
元旦出生,在他离世的地方,隐居了近60
。他成名后,深居简出,据说只接受过一个中学生的采访。塞林格的一生始终是个谜。他的生活经历简单,但他的内心世界,却一直被人们视为一个幽深的洞穴。

塞林格酷爱写作,从军时也带着打字机,有空就写。1948
,他的短篇小说《香蕉鱼的好日子》在《纽约客》上发表,由此成为让人羡慕的“
《纽约客》作家”
。此后,他基本只给这家杂志写稿,共发表过14
篇作品。
1950
7
月,《麦田里的守望者》的出版使塞林格一举成名,两个多月内再版了10
次。

此书一出版,就受到轻人追捧,他们认为它道出了自己的心声,塞林格也由此成为美国战后一代的代言人。一时间,模仿霍高中.初中阅读答案尔顿的言行举止成为一种时尚,风衣和反戴的红色鸭舌帽成为美国的流行街景。
不朽的著作

在《麦田里的守望者》之前,美国文学总是将童理想化,孩提时代永远是快乐而天真的。塞林格的作品,使“
成长”
染上了一些悲观主义的色彩。

小说以主人公霍尔顿的口吻,讲述了他被学校开除后,独自在纽约城游荡了两天的经历和感受。霍尔顿只有16
岁,很像今天中国的“
富二代”
。他出身富裕家庭,但内心矛盾、精神空虚;他渴望找到一个理想的精神世界,但没人能给他指导。他既是叛逆者,也是一个受害者。他对学校和教育的控诉,在今天看来仍然直指人心:“
要你干的就是读书,求学问,出人头地,以便将来可以买辆浑账的凯迪拉克……”

小说出版后,评论界褒贬不一。《纽约时报》赞其为“
异乎寻常的、才华横溢的处女作”
,批评声则围绕道德败坏、虚无主义和过度使用粗鄙语言等焦点展开。

时间给出了最公正的评断。时至21
世纪,《麦田里的守望者》已然成为美国当代文学的经典之作,不但被《时代》周刊评选为1923
至2005
间百本最佳英文小说之一,声名卓著的现代文库( ModemLibrary)
也将其纳入20
世纪百本最佳英文小说之列,各版本累计销量高达6500
万册。
半生隐居者

塞林格的自娱后来发展到不发表也不出版任何作品,再版的书也不许出现自己的照片。不久,他买了一块90
多英亩带小山的土地,隐居到新罕布什尔州的乡间。他住在山顶的一座小屋里,四周都是树木,竖着高大的铁丝网,网上装着警报器。他似乎在践行霍尔顿的梦想,“
用自己挣的钱盖个小屋,在里面度完余生”
,不再“
和任何人进行该死的愚蠢交谈”


他很少出门,除非是到佛罗里达度假或去拜访隐居的《纽约客》前编辑成廉·
肖恩。
他的书房,是一间只有一扇天窗的水泥斗室,每天早上8
点他就带着盒饭入内写作,直到下午5
点半才出来,家里任何人都不得打扰他。人们想拜访他,也要事先递送信件,陌生人被他拒之门外更是常事。他极少在公共场合露面,不接受媒体采访,即使出现在附近的小镇上,也几乎不与人说话。几十里,媒体要找到一张他的照片都很困难。

他还在写作吗?这是所有人关心的问题。在《麦田里的守望者》出版后,10
多里他只出过3
个中篇和一个短篇,1970
后便不再发表作品。有人认为他一个字也没写;有人说他一直在写,但会像果戈里那样在去世前将手稿付之一炬;也有人说他写了很多作品,将在死后发表。

这种隐居使得他被称为文学界的嘉宝——
因不愿成名而更成名。他的余生成了传说。

或许塞林格选择逃避成人世界,只是因为他想永远守住自己的童。《麦田里的守望者》中的那段话是多么适合成为他的墓志铭①
,愿塞林格在天堂能实现他的愿望:

那些孩子在一大块麦田里做游戏。几千万个小孩子,附近没有一个人——
没有一个大人,我是说——
除了我。我呢,就站在那个浑账的悬崖边。我的职责是在那儿守望,要是有哪个孩子往悬崖边奔来,我就把他捉住——
我是说孩子们都在狂奔,也不知道自己是在往哪儿跑,我得从什么地方出来,把他们捉住。我整天就干这样的事儿。我只想当个麦田里的守望者。”

(选自《青文摘-快点》
第15
期,有删改)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