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忘了农村“80后”》阅读答案
后”
赵丰
在对“80
后”
的众多评论中,人们往往只看到城市的“80
后”
而忽略了农村的“80
后”——
他们既和城市的“80
后”
大不相同,也和农村的“70
后”
相去甚远。
农村“80
后”
不自我
社会学家分析“80
后”
时,很喜欢用“
独生子女”
来描述这一代人,并认为“
独生子女”
独特的成长环境,对他们形成“
叛逆”
的思想起了重要作用。然而,农村部分“80
后”
有兄弟姐妹,这些人的幼并不孤单,他们不缺少玩耍的伙伴,也不缺少一起干活的伙伴。
在社会学家看来,自我、情绪化、颠覆性是“80
后”
的普遍标志。实际上,农村“80
后”
由于过惯了艰苦生活,很早就知道上学、干活不仅仅是为了自己。在大学校园里,最保守、最传统的学生往往就是来自农村的学生,他们大多刻苦学习,践行着父辈的教诲。走出农村、山沟,就是他们最朴实、最原始的动力。那些没有考上大学和过早失学的农村“80
后”
,离开学校马上投身到农活中,或成为民工大军中的一员进入城市,在各种各样的工地挥洒汗水。他们轻,上过几学,比起他们的父母,他们是属于有知识(知识在农村有时仅仅指识字)的一代,在他们身上看不到颠覆,看到的是勤劳和责任。
民工的“
城市化冲动”
根据龄划分,中国改革开放近30
来,形成了两代农民工。
与第一代农民工相比,新生代农民工中的“80
后”
越来越多。他们是伴随中国改革开放成长的一代,基本没有务农经历,受教育程度较高;第一代农民工普遍将谋生、赚钱作为第一目标,新生代农民工则还有“
享受现代生活”
等目的,部分人开始试着去认同流入的社会,如参加当地社会组织的一些集体活动,加入当地一些社会组织等;他们对家乡的乡土认同在减弱,对农活没兴趣,对农村的一些习惯和传统不认可,甚至持批评态度。总之,他们具有更多的“
城市化冲动”
。
新一代农民工逐渐习惯城市的初中.高中阅读答案繁华和快节奏的生活,难以忍受农村贫穷和慢节奏的生活。虽然自己的“
根”
在农村,却与农村生活格格不入,这常使他们尴尬。
“
我不是来赚钱的”
据统计,在珠三角地区,“80
后”
已成为农民工的主体,其中,以挣钱为目的的人只占18
.2%
,而选择“
刚毕业,出来锻炼自己”“
想到外面玩玩”“
学一门技术”
和“
在家乡没意思”
的人共占71
.4%
。
广东省东莞市一家制衣厂的女老板,2006
新招了一个轻杂工。小伙子刚满20
岁,是一个没在厂里干过的“
生手”
。他经常在上班时间跟车间里的其他工人聊天,老板告诫他:“
不要影响大家干活。”
没想到,小杂工毫不含糊地回答:“
我又不是来赚钱的。我妈说了,没钱了让我管家里要。你这几百块钱根本养不活我。”
工人“
不是来赚钱的”
,“
扣工资”“
开除”
等惩罚很难约束他们。“
我真不知道他们在想什么!”
这位老板苦恼地说。
这种现象在珠三角地区很普遍,制衣厂老板和她朋友的工厂每都要招很多这样的“
生手”
,这些“
生手”
几乎都是1985
以后出生的,老板们习惯把这批生于20
世纪80
代的工人叫“
八字头”
农民工。与“
老”
农民工相比,“
八字头”
农民工一是不能吃苦,二是对自身权益有了更高要求,仅仅提高工资已吸引不了他们,他们还要求更多的闲暇时间、城市的娱乐方式以及更大的职业发展空间,等等。对老板来说,这些新变化无疑对他们过去的管理方式提出了挑战。
“
八字头”
农民工中不乏独生子女,他们在家里也是惟一的“
宝贝疙瘩”
。尽管在户口本上他们仍是农民身份,但其中相当多的人从来没有接触过农业生产劳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