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古琴历史悠久,是汉民族最早的拨弦乐器,自古“
琴”
为其特指。据文献记载,早在先秦时期,我国就已把古琴用于郊庙祭祀、朝会、典礼等重要场合。《诗经》中已有“
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
妻子好合,如鼓瑟琴”
等诗句,说明古琴在那时就已比较普及了。
②
古琴形制的基本组成是一个扁长形音箱,它头大尾小,宽六寸,厚二寸,长三尺六寸五,由两块中空的木板粘合而成。琴面呈拱形凸起,琴底为方形平面。七根琴弦通过岳山(琴头凸起的部分)架在面板上,一弦外嵌有十三个徽点。古琴形制的每一部分都有自己的象征意义。例如琴面圆形,象征天;琴底方形,象征地。琴长象征三百六十五天。形制各部分的命名也用意深远:有的从空间角度命名,使琴各部分的名称对应于天地、山川等自然之物;有的从生命角度命名,古琴就被比作人或凤,有头、项、肩、腰和足。因此在琴人眼里,一张琴就是一个生命,更是一个世界。
③
古琴的式样很多,不同式样反映了设计者不同的审美情趣。“
蕉叶式”
顾名思义像一片芭蕉叶,它的琴头别具一格,整体线条圆润,生趣盎然。“
仲尼式”
只在琴体的项部和腰部有两个凹进的线条,其简洁流畅、含蓄大方的造型颇能体现儒家中庸内敛的风格。“
落霞式”
的两侧呈对称的波浪曲线形,让人联想到无际的天边、灿烂的晚霞。“
正合式”
一线直下,从琴首到琴腰没有任何变化,造型朴素大方,颇受琴人喜爱。
④ “
八音之中,惟弦为最,而琴为之首”,
这是说古琴有很强的音乐表现能力。古琴的木质共鸣箱是由一块整木掏空而成,
所以能产生深沉、厚实、古朴的音响。古琴的有效弦长一般超过110
厘米,琴弦振幅大,
振动时间久,
自然能给人余音绕梁之感。古琴的音色多变,有散音、按音与泛音三种基本音色。散音响亮,共鸣性强;按音温厚结实;泛音清脆透亮。乐曲中三种音色常配合使用,使古琴能细腻精微地表现音乐中的意境和情感。清微淡远的《平沙落雁》,
刚烈粗犷的《广陵散》,悠闲舒展的《渔樵问答》,
哀婉沉痛的《长门怨》……
都能在古琴的乐声中得到很好的表现。
⑤
古琴是中国古代文化地位最高的乐器。它位列“
琴棋书画”
之首,是文人雅士修身养性,陶冶情操的重要工具;也是他们寄情山水,物我两忘的重要媒介。古琴艺术所追求的情趣与意境都符合传统文人对世界和生命的体认,也与中国传统文化崇尚内在、寓意含蓄的精神特征吻合。文人的深度参与提升了古琴艺术的境界,也给我们留下了无数与琴有关的诗篇和优美传说。伯牙与子期“
高山流水遇知音”
的美丽,王维“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的孤独,陶潜抱着无弦琴弹奏时“
但识琴中趣,何劳弦上声”
的天真……
至今读来仍令人神往。
15.
根据上文中的相关知识,下列选项中的古琴属于“
仲尼式”
的一项是( )。(2
分)